小虫网's Archiver

AD

希望未来 发表于 2016-6-17 18:12

英德为什么叫英德?英德24个镇街名来历

[align=center][size=5][color=Red][b]英德市[/b][/color][/size][/align]
  英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滔滔北、连、滃三江滋育了勤劳勇敢的100多万英德人民,孕育了南中国的一朵文化奇葩,见证了悠悠岁月留下的历史印痕。
[align=center][attach]610976[/attach][/align]
  从新石器文化开始,英德就迈开了人类文明的脚步。考古学家在宝晶宫古河道发现10万年前古人类留下的旧石器,在云岭狮石山牛栏洞发现1万年前先民栽种水稻碳化物;秦代的“洭浦关”和“万人城”折射出英德作为南海郡屏障的重要性。
[align=center][attach]610977[/attach][/align]
[align=center][size=5][color=Red][b]24个镇街名来历[/b][/color][/size][/align]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英城街道[/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78[/attach][/align]
  英城街道位于北江中游西岸,是英德的“城关镇”,其名来历显而易见,清康熙以来,此地行政区域名称先后变更为图、乡、附城区、城关镇、附城乡、公社、镇。直到2004年6月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大站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79[/attach][/align]
  建置始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清末民初粤汉铁路在此设车站,命名为大站。自明、清、民国至今,行政区域名称先后变更为竹径都南滩凤步小江图、波罗坑图、大蓝村图、侧黄乡、小江乡、南岸乡、大南乡、波罗乡、侧黄乡、南岗乡、附城区、城东乡、人民公社(区),1986年4月撤区设大站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望埠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80[/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原称望夫归、望夫冈。客家话“夫”与“埠”谐音,后演变为望埠,圩地以此得名。自明、清、民国至今,行政区域名称先后变更为英石图、蓢菇图、赤珠乡、英石乡、蓢菇乡、蓢桥乡、望埠乡、望河区、望埠区、东风人民公社、望埠人民公社、望埠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沙口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81[/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1911年设沙口乡,1958年逾望埠、横石塘同属东风人民公社。1983年7月撤社设沙口区,1987年4月撤区设沙口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英红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82[/attach][/align]
  始建于1951年,先后经历了由“劳改场—省直‘五·七’干校—知青场—华侨场—华侨管理区—镇”六次沿革。2003年3月撤区建镇,正式纳入地方管理,改为英红镇,名称来历应与英德红茶有关。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横石塘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83[/attach][/align]
  建置始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墟地北面有马古石山和牛岗路山横卧其间,山下有一口大水塘,故名横石塘。行政区域名称先后变更为上隅乡、中隅乡、下隅乡、上隅图、中隅图、下隅图,1956年8月以来分设区、乡、人民公社,1987年4月撤区设横石塘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连江口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84[/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因圩址在连江(古称洭水)与北江(古称溱水)的汇合处,故得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设浛属怀义都怀厚图,后地名多次变更。民国34年(1945年)连樟乡、上下乡合并称连乡,今连江口、下之地设怀厚乡、连乡。1987年4月撤区设连江口镇。2003年8月,原黄岗镇高山村并入其内。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黎溪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85[/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96年),黎溪镇素有“英州南大门”之称,洪武年间建乡开始,一直属英德管辖,因辖区内北江纵贯南北,河西岸叫黎洞,河东岸叫铁溪,两地名各取一字而得名。行政区域先后称为黎洞乡、黎洞耕作区、黎溪公社、黎溪区、黎溪镇;1995年底划为清远市飞来峡管理区管辖,2001年11月复归英德市管辖。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水边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90[/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因古圩地处龙郁水河畔,民居依河畔而建,因而得“水边”之名。清光绪十二年(1886)改设为流陈分局。1949年改为水边乡,1966年改为水边人民公社,1983年7月撤社建区,1987年4月改为镇,2011年11月划归英德管辖。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大洞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91[/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圩地在山坑谷地,当地人称山坑谷地为"洞",故称大洞。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设浛属怀义都流陈图。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至民国设流陈乡。1949年10月流陈乡分设大洞乡、水边乡。1983年撤社设大洞区,1987年4月撤区设大洞乡,1993年10月改为镇建制。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西牛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92[/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圩地旁的连江有个深潭,叫犀牛潭,故圩地称犀牛。解放后因其位于英德西南面改称西牛。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设浛属怀义都塔冈图、高道图。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设塔冈乡、高道乡。1949年10月设西牛乡、高道乡。1956年设西牛区。1957年11月设西牛乡。1987年4月撤区设西牛镇,2002年1月沙坝镇并入西牛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九龙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93[/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相传古时有十条龙下凡到这里游玩。不久,一龙回了天宫,九龙流连忘返,就以此地为家,因此得名。自明、清、民国至今,行政区域名称先后变更为黄寨图、黄寨乡、九龙乡、九龙区、九龙公社、九龙区公所、九龙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黄花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94[/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整个地形似花形,且秋季田园山间遍布黄花,因而得名。1975年由明迳公社析出岩背公社;1987年4月分别撤区设名迳乡、岩背乡;1993年10月分别改为镇建制。2004年6月撤销名迳、岩背两镇,合并为黄花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浛洸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95[/attach][/align]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在含洭县设置洭州州治,下辖浈阳、含洭、翁源三县、同时把含洭县的“含”字加水旁为“浛”。从此浛洭县县名改为浛洭县。宋太祖赵匡胤时,浛洭县隶属广南东路。因“洭”字犯宋太祖“匡”字讳,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把浛洭改为浛洸。浛洸这名称自此沿用至今。1994年3月28日改称为英德市浛洸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大湾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96[/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连江从阳山县向东南方向流入大湾境内,在衣滩之下向东北方向流去,成一大转弯,故称大湾。自明、清、民国至今,大湾行政区域名称先后变更为:浛属清泉都石莲图、浛属甘下都杉树图设石莲乡、大湾乡、上游人民公社、大湾人民公社、大湾区、大湾镇。现行政区域由原大湾、青坑两镇于2004年6月18日合并而成。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波罗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97[/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圩地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圩背后有一座石山,像放在盆子里的菠萝,取其同音称波罗。自明、清、民国至今,行政地域名称先后为三山图、鹤子图、三山乡、波罗公社、波罗区、波罗乡、波罗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石牯塘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98[/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因鹅卵石聚多(俗称石牯),大小鱼塘星罗棋布,美其名曰:石牯塘。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域先后有尧鲤乡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石牯塘人民公社、石牯塘区公所。1987年4月至今称石牯塘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石灰铺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0999[/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因遍地是石灰石,很多人凿石烧石灰,有人开了几间商铺,逐渐发展成集市。古时十里为一铺,设驿站,集市为铺的所在地,故名石灰铺。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分别设红旗人民公社、石灰铺人民公社、石灰铺区、石灰铺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下(石太)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1000[/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时称“下磜”(磜有水流湍急,急流倾泻之意)。1961年由连江口划分设立下(石太)公社,后又合并为连江口公社;1977年又再次由连江口划分为下(石太)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成立下(石太)区公所,下辖5个乡;1986年改为下(石太)乡;1994年改为下(石太)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东华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1001[/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因圩地与附近的黄陂街、同乐街相比规模较大,故名大镇。东华镇是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原大镇、鱼湾、黄陂、英华等四镇,于2004年6月18日合并而成的新镇,东华镇是既年轻而又历史渊源流长的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桥头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1002[/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镇内原有潭坑墟,后来赴墟的人越来越众,在小溪上建了一座石桥,因墟场正在石桥的东头,桥头镇因此得名。行政区域名称先后变更为象属岩贵都溪头图、甘棠都板铺图、钳铺乡、新兴乡、桥头乡、桥头人民公社、桥头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白沙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1003[/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境内有五条支流(长安河、纳溪河、烟岭河、汶罗河、门洞河)汇成的白沙河,因河床里均是白色石英沙粒,故名白沙。行政区域名称先后变更为洪象乡、门园太乡、白沙乡、白沙人民公社、白沙区、白沙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青塘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1004[/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因圩地旁的邓屋水塘水色深蓝,故名青塘。自明、清、民国至今,行政区域先后变更为乌牛长塘图、黄牛乡、乌石乡、青塘乡、青塘公社、青塘区公所、青塘镇。

[align=center][color=Blue][size=4][b]横石水镇[/b][/size][/color][/align]
[align=center][attach]611005[/attach][/align]
  建置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因与翁源县一河相隔,群众往返以船横渡;又因河里多石,故名横石水。自明、清、民国至今,行政区域名称先后变更为溪头埠、黄塘都大镇图、辅治乡、溪板乡、横石水区、横石水公社、横石水区公所、横石水镇。

[color=Blue][size=4][align=center]作为英德人的你,觉得哪个乡镇最具独特的历史文化?[/align][/size][/color]

第四季 发表于 2016-6-17 20:20

浛洸地区建制始建于西汉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间,汉高祖在英德之地置含洭(今英德市英西地区)、浈阳(今英德市英中、英东地区和翁源县,以及新丰县、佛冈县部分地方)2县,含洭县县治在今浛洸镇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省阳山县入含洭县。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析含洭县桃乡复置阳山县。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分湘州、广州2州置衡州,并同时置阳山郡,衡州、阳山郡治所均在今浛洸镇区。
陈天嘉年间,改衡州为西衡州,州治所在今浛洸镇区。
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洭州,贞阳、含洭2县属之,治所在今浛洸镇区。唐贞观元年(627年),含洭县改为浛洭县。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因浛洭县名之“洭”字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匡”字同音,改浛洭县为浛洸县。
元延祐元年(1314年),废浛洸县并入英德州(明初洪武二年,即1369年,改英德州为英德县)。至此结束浛洸1500多年的县级以上建制史。元代浛洸置厢都。
明初置浛洸巡检司。清初顺治年间置浛洸市,乾隆年间置浛洸总埠,后先后置洸口司、浛洸巡检署、司前署。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今浛洸之地设浛洸属浛洸都司前图、观塘图,甘下都鹤子山图。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设司前乡、观塘乡、鹤子乡。
民国25年(1936年)设浛洸镇、司前乡、观塘乡、鹤子乡。民国34年(1945年)设浛洸乡、观塘乡、鹤子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鹤子乡改称三江乡,与浛洸乡、观塘乡属英西区管辖。1952年4月为第六区,1956年8月改称浛洸区。1957年11月设浛洸乡、三江乡。1958年4月设浛洸镇、浛洸乡;同年9月全县设6个人民公社,与石牯塘、西牛、美村等地同属称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4月全县划分为14个人民公社,其名称以地方名称命名,成立浛洸人民公社。1977年7月析出张陂、三江等9个大队成立张陂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设张陂区,1987年4月撤区设张陂镇)。1983年撤社设浛洸区,1987年4月撤区设浛洸镇。

gdboy18 发表于 2016-6-17 20:30

罪有英德

sirenqiye 发表于 2016-6-17 20:38

桥头镇里那个是“钳颈乡”,而不是什么“钳铺乡”!

食得咸鱼抵得喝 发表于 2016-6-18 18:42

[b]回复 4楼(铜牌) PID号:8209825 sirenqiye 的帖子[/b]

  想必私兄会有更多关于英德各乡镇的故事,期待杰作。

阿山伯 发表于 2016-6-18 21:47

[b]回复 4楼(铜牌) PID号:8209825 sirenqiye 的帖子[/b]

  市区的典故你就讲多了,但下面乡镇的典故好像没怎么听你讲过哦,来来来,先讲个关于西牛的典故吧,那是我的老家,我喜欢听。

爱在英德 发表于 2016-6-18 23:49

很多镇都是1369年建置哦

小虫网· 发表于 2016-6-19 00:08

求完整版的西牛镇故事,了解老几辈曾经经历过的

爱聘网 发表于 2016-6-19 01:04

又来又来[e763m_26]

一豆 发表于 2016-6-19 09:01

英德为什么叫英德?好象还未回答

zhouzhe320 发表于 2016-6-19 10:48

不错

曱甴 发表于 2016-6-19 19:04

冇讲英德点尼噶!,我想系吾系清朝时八国联军去火烧圆明园时英军同德军响英德住左一晚,甘尼噶???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肯定系复制!

ac60 发表于 2016-6-19 22:26

英德(应得)就是你应得地!解析完毕!

FC英德 发表于 2016-6-20 09:21

有些乡镇也没啥特色

罗小耗 发表于 2016-6-20 11:36

英德为什么叫英德,無讲清楚

因你而变 发表于 2016-6-20 12:07

唉!原来是这样,罪过罪过........![e763m_26]

sirenqiye 发表于 2016-6-21 16:12

[quote]回复 4楼(铜牌) PID号:8209825 sirenqiye 的帖子

  市区的典故你就讲多了,但下面乡镇的典故好像没怎么听你讲过哦,来来来,先讲个关于西牛的典故吧,那是我的老家,我喜欢听。
[size=2][color=#999999]原帖由 [i]阿山伯[/i] 于 2016-6-18 21:47 发表[/color][/size] [url=http://bbs.e763.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211172&ptid=732150][img]http://bbs.e763.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quote]

回复:阿山伯搞笑哦!你老是40后,在小虫网是当之无愧的前辈高人,要说你老家的典故则非你莫属,后生晚辈又怎可越俎代庖呢?

sirenqiye 发表于 2016-6-21 16:15

[b]回复 12楼 PID号:8212267 曱甴 的帖子[/b]

  都“冇讲英德点尼噶!,我想系吾系清朝时八国联军去火烧圆明园时英军同德军响英德住左一晚,甘尼噶。。。”
有创意,赶紧向楼主报料,记者们正等着这猛料异想天开呢!

sirenqiye 发表于 2016-6-21 16:19

[b]回复 5楼(铁牌) PID号:8210986 食得咸鱼抵得喝 的帖子[/b]

  这贴可是官方正版呢,大牌记者之鸿篇,任谁也无出其右,其他的都是稗官野史。

0328 发表于 2016-6-22 11:21

英德为什么叫英德,无讲清楚。英德的来龙去脉无清晰的解释。

页: [1] 2 3 4 5 6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