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招聘
e763 壹方广告|手机小虫网 - 扫一扫加微信 手机版联系小虫首页收藏桌面
LOGIN:帐号 密码
FANGAD1广告
FANGAD1广告
JOBAD1
广告
帖号:1331738 打印 浏览:2715

生活大小事,小虫多关注。

[资讯] 痛心!广州驻英德扶贫干部黄卓勇倒在扶贫路上,年仅38岁
  按照原计划,英德市黎溪镇黎洞村61户贫困户中最后两户将于本月脱贫,这意味着该村将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但就在即将取得攻坚“战役”胜利时,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穗联企业发展公司派驻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黄卓勇,却再也无法和其他扶贫干部共同庆祝了。



  3月31日上午10点左右,黄卓勇在黎洞村委核查相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村退出资料时,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38岁。


黄卓勇(右二)参与贫困户慰问工作。



受助贫困户深深记得他给的鼓励



  “勇哥走的真是太突然了。”黎洞村村干部苏梓榆亲历了黄卓勇离世过程,但仍然不敢相信。虽然黄卓勇驻村不满一年,作为本地人的苏梓榆却与他成为了好友,工作上相互扶持,时常一同走访贫困户。


黄卓勇(左一)走访贫困户家里



  在苏梓榆评价黄卓勇时,谦虚、实在、细心等词汇反复出现。“刚开始村里情况不了解时他都向我打听,他知道我经济不宽裕也常帮助我。”谈及此,苏梓榆又对未能在挽救黄卓勇过程中使上力而心存懊悔。

  “我始终都记得他跟我说的,有困难不要自己硬扛,可以找他帮忙,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的。”黄卓勇的离世让曾受过帮助的贫困户林忠也十分震惊和痛惜。事发当天上午,他还见黄卓勇在村委办公,不久后却接到了他逝世的电话。


黄卓勇主持黎洞村帮扶产业鸡苗发放仪式



  因身体的缘故,林忠基本没有收入来源,黄卓勇在走访中得知他的情况后,帮他在镇上的快递公司谋得一份快递员的工作。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而且可以就近照顾家里。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还让林忠一家生活情况大大改善。更让林忠记忆深刻的是,黄卓勇还时不时打电话或者到家里走访,询问他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给他鼓励。


黄卓勇到山里走访养殖黄牛的贫困户



驻村未满一年已解不少扶贫一线难题



  与大多驻村扶贫干部不一样的是,黄卓勇将妻子也带到了工作地,这让他不用常常广州英德来回跑,可以更加专心地投入到扶贫事业中去。因此周末时,黄卓勇还常与其它扶贫或村委干部一同下村走访,开展扶贫工作。尽管他2019年5月才开始驻村,但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扎扎实实为村里做了不少好事。


黄卓勇入户进行防疫宣传



  黎洞村为水库移民村,部分村民还需回到旧村落进行生产工作。因为没有路灯,村民夜间出行存在交通隐患和治安隐患。为了确保村民的出行安全,黄卓勇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委干部,对黎洞村范围内未加装路灯的地段多次走访查漏,并对村民做好思想工作。经过多次协商,扶贫工作队投入19.575万元安装了50盏太阳能路灯,基本覆盖黎洞村道。点亮农村路灯成为了一项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工程,赢得村委干部和村民们的一片赞许。


点亮农村路灯工程



  为了巩固扶贫成果,加大产业帮扶力度,黄卓勇向工作单位申请到资金,通过“两奖补”(就业奖补和产业奖补)继续鼓励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务工务农,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2019年,黎洞村共发放“两奖补”资金13.964万元。

  在以黄卓勇为代表的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目前黎洞村有59户贫困户完成相对贫困户人口退出工作,余下2户贫困户计划于2020年4月份退出。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黎洞村贫困户的生活已经得到大大的改善,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993元。


黄卓勇到贫困户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年轻的生命永远离开了我们,这样的扶贫干部,我们不应忘记,黄卓勇同志,一路走好!

        来源:英德发布
送鲜花(0)|扔臭蛋(0)
哎 真惨 默哀
送鲜花(0)|扔臭蛋(0)

[公益] 若想自己发表的主题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请取个好标题。
AD广告
这么年轻,太可惜了。
送鲜花(0)|扔臭蛋(0)

[公益] 权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请慎用你手中的评分权利!
为什么好人命不长?
送鲜花(0)|扔臭蛋(0)
需审核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选项 [+]打开

自动排版 预览一下 恢复数据 清空内容 [按Ctrl+Enter发布]
小提示:广告帖、交易帖请发到“同城信息”版

声明: 小虫网所有帖子均由网友自行张贴,其内容不代表社区的观点和立场.
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经过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

发展建议 | 每天进步 | 举报制度 | 管理员:xiao
联系合作 - 咨询手机:(微信同号)张先生 QQ:8813510(注:合作)
公安部备案号: 441881020010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