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招聘
e763 壹方广告|手机小虫网 - 扫一扫加微信 手机版联系小虫首页收藏桌面
LOGIN:帐号 密码
AD广告
帖号:1538199 打印

生活大小事,小虫多关注。

谢谢楼主的分享
送鲜花(0)|扔臭蛋(0)
谢谢楼主的分享
送鲜花(0)|扔臭蛋(0)
AD广告
浛洸架桥石大桥和天桥也是一样,靠英西几个公社的知青,民工义务劳动(生产队计工分)—------------------建起来的!
送鲜花(0)|扔臭蛋(0)
回复 13楼 PID号:10205633 scauljy 的帖子

  这个1.20通车100%是错的。
原帖由 sirenqiye 于 2021-5-1 22:53 发表
回复:我印像中是1月20日通车的。当时桥面还没有浇上水泥,只铺垫一层煤渣。当时英德县武装部政委,县革委会主任吴庆贵主持剪彩。我是70年12月1日参加工作的,71年6——7月由单位派出在桥头【西】站岗。桥的东段是农机一厂,我是二厂站西段。

提示:本帖最后由 岩前张人 于 2021-5-4 22:34 做过手脚,嘿嘿...

送鲜花(0)|扔臭蛋(0)

[公益] 权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请慎用你手中的评分权利!
四,无私付出讲贡献,甘洒汗血化长虹     为了早日建成这条北江大桥,全县人民上下一心,鼓干劲,比贡献。当年的一把手吴政委,就不止一次参加建桥劳动,挥汗如雨,为全县人民作出表率。建桥人员都属于基干民兵,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光荣传统。

  为了保证通航,水下基础时没有围堰,而是每个桥墩独立沉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土法上马,”彰显了时代精神。充分挖掘地方潜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克服施工中的重重困难。广大建桥民工用当地出产的主要材料,用当地群众比较熟悉的竹木结构搭架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将这座桥的十九拱架全部架好,保证了浇筑混凝土工程的顺利进行。他们用土设备,土办法在水深五,六米的急流中准确地下沉井,抢在枯水季节完成了全部水下基础工程。每个桥墩的水下基础,直至每个孔梁之间的预制件,在竹木搭建的排栅上,都是肩挑人抬上去安装的。

  那年代没有碎石机,当水下基础需要大量沙石的时候,望埠附城大站城镇四个公社全部生产队齐上阵,以人海战术为建设大桥抢时间,争速度,保证了大桥用量最多的砂石供应。指挥部动员了部分干部居民,义务为大桥锤石子,而像公路交通部门的干部职工,都分配有交石子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很多人家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整个县城一片叮叮当当的碎石声中,搭建在坝头顶氨水仓西北角的大桥建设总指挥部周围很快堆满了石子。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那支大桥宣传队,白天是建桥工,晚上,还不时到大戏院或灯光球场宣传演出,为建设大桥摇旗呐喊。

  英德经历文革的三年动乱,不说厂矿不能正常开工,就是农村,也有好些生产队处于停工状态。但是当建设英德大桥开始,工农业生产逐步走回正轨以后,全县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无怨无悔地义务投入到大桥建设中。为了大桥的早日建成,有三位建桥人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英德的历史中虽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与大桥同在。而将建设英德大桥那段时间写成“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的几位记者,则显得是那么的猥琐与无知,历史的存在,不是可以随便就抹煞得了的!

  当年的大桥建设总指挥部位置(已填埋)

  
送鲜花(0)|扔臭蛋(0)
感谢楼主分享
送鲜花(0)|扔臭蛋(0)

[公益] 权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请慎用你手中的评分权利!
AD广告
北江河床是典型的咯斯特地貌,河床内部的地貌特征十分复杂,河床底部的基岩有很多溶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当年二桥、三桥和白石窑水电站的建设就因为遇上了这些溶洞,所以施工十分困难,工期进展缓慢,人民大桥所处的河床可能刚好位于良好的地貌,没有遇上复杂的溶洞,否则,按当时的技术条件,可能无法克服,工期不知要拖到何时。
送鲜花(0)|扔臭蛋(0)
  回复:我印像中是1月20日通车的。当时桥面还没有浇上水泥,只铺垫一层煤渣。当时英德县武装部政委,县革委会主任吴庆贵主持剪彩。我是70年12月1日参加工作的,71年6——7月由单位派出在桥头【西】站岗。桥的东段...

  原帖由岩前张人于2021-5-422:28发表
  回复:1971年5.1通车是真实的。那个1.20通车源于下面这张传单式的“喜讯”(见图)。这喜讯当年印刷好其实没有在县城分发,喜讯除了满篇当年的“政治要领”,有几处是失实的,如只花了160多万元,桥长1005米,在1968年4月就决心率领全县人民建大桥等,相信老友你也知道,那年的4月,英德的派别还斗得热火朝天呢!1967年的“7.3”“7.24”布告根本不起作用,只有到了1968年的“7.23布告”以及“8.28命令”,全国才一下子“冷静了”下来,两个月内实现了“全国山河一片红”。

  关于这个“1.20”通车,本人曾查过当年报纸是没有报道的。记得当年举行通车典礼第二天,报纸曾以“北江长虹”为题作过专题报道,但是在省中山图书馆却找不到那份报纸,只找到了5月17日的【人民日报】报道。

  对于“5.1”通车,资深网友“吴治安”曾有过详细回忆的帖子,这个可以在“小虫网”找到。

  还有,本人等五人曾于1971.3.8早上坐2.5吨长湖引水工程水泥车过桥,还要事先联系大桥指挥部同意才能过桥,那时,桥中心偏东处还没有填够煤渣,要停车等了一阵,此事也同其他三人回忆过,有一人已去世,五人中刚好也有两人站过桥头堡。

  


2021-5-7 22:00 补充内容:
资深网友吴治安回忆,发表于2013-4-2614:41|

  英德人民大桥是1971年5月1日举行通车盛典仪式的。

  通车仪式当天,阳光普照,天气晴朗,温度宜人;大桥上空气球飘扬,大桥两旁红旗招展,庆典标语横飞,人头涌涌,锣鼓喧天,好一派热闹景象。

  是日上午,县革命委员会(县政府)组织县城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代表、中小学校的高年级学生、各公社的干部职工代表、驻英部队和厂矿场代表,约2000多人,到人民大桥桥面上,依次列队,参加通车仪式。

  仪式先由有关领导讲话、各战线代表讲话、工农兵代表发言;然后举行车辆通行仪式,通行仪式由参加仪式的上述人员在大桥两旁列队,由特定人员敲锣打鼓,学生则手拿鲜花彩旗,载歌载舞,夹道欢迎“仪式车辆”(由多辆小车、吉普车、解放牌汽车组成的车队)徐徐通过大桥,最后,参加人员跟随仪式车辆绕大桥走一个来回。

  为增加气氛,整个仪式过程中还燃放了不少鞭炮。

提示:本帖最后由 sirenqiye 于 2021-5-7 22:00 做过手脚,嘿嘿...

送鲜花(0)|扔臭蛋(0)
回复 28楼 PID号:10209638 sirenqiye 的帖子

   看来是我记错了;时间一晃就半个世纪了。岁月拥好啊!楼主友友;安好!
送鲜花(0)|扔臭蛋(0)
五,英德(人民)大桥的历史功绩大桥从一开始投入使用,就是县城北江两岸连成一片,汽车站的东线班车以及货车,再也不用在古渡口的交通队码头排队候渡,而十三年前修建的浮桥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分三次卖下了珠三角地区。

  汽车站雷厉风行开通了由县城中山路口(南门口)到三角塘南端的“火车站——英城”公交车,这是英德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公交线路,从此,过火车站再也不用等渡过河。大站与县城之间,也破天荒地成为了不用等渡的“硬脚路”。

  交通运输得益最大,除了汽车站,就是县城的搬运站,城镇搬运队和街道搬运队了,有了大桥直通,再也不用过河在等渡花费大量时间。后来三个搬运站都用上了“拖头”,前面是拖拉机开路,后面十几二十部手推车组成一长串车龙,过桥一路逶迤前行,场面蔚为壮观。一河两岸走亲戚结婚送亲的。。。。。

  大桥主桥段还为长湖引水工程西干渠埋设了两条虹吸管,将长湖水引过西岸,灌溉城镇附城两个公社的近万亩水田,使许多“望天田”变成“保水良田”。2005年10月,这大桥下的虹吸管还立下功勋——韶关电镀厂废水排入北江,引起北江水严重镉超标,云山水厂被迫停产,就是靠这两条虹吸管引来长湖水应急,给市区供水。

  英德大桥还是一座艺术品,它不但长度过一公里,还因为从桥中心分开,两头对称,最高点就在河流中心线上,这样完美的设计,这样长度的拱桥,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如果不是钢筋水泥构件的物理寿命所限,英德(人民)大桥完全可以成为文物。

  


2021-5-11 21:57 补充内容:
五十年过去,这“大桥中点”历历在目


提示:本帖最后由 sirenqiye 于 2021-5-11 21:57 做过手脚,嘿嘿...

送鲜花(0)|扔臭蛋(0)

[公益] 权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请慎用你手中的评分权利!
AD广告
需审核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选项 [+]打开

自动排版 预览一下 恢复数据 清空内容 [按Ctrl+Enter发布]
小提示:为防止内容意外丢失,发表内容较长时请先保存。

声明: 小虫网所有帖子均由网友自行张贴,其内容不代表社区的观点和立场.
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经过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

发展建议 | 每天进步 | 举报制度 | 管理员:xiao
联系合作 - 咨询手机:(微信同号)张先生 QQ:8813510(注:合作)
公安部备案号: 441881020010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