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将缩减的历史延伸一下——写在旧桥通车50年之前
看过好些介绍人民桥的帖子和文章,其中还有某几位名记者写的,有些还是洋洋洒洒的长篇报道,英德大桥即人民桥当年能够顺利建成,只是用了192万元(包括钢材1000吨,水泥10000吨),因此,他们发出了“仅凭192万元就建起了这条大桥”的慨叹,表示很不理解。由此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当年贫穷,物价低微,所以。。。。。。在他们眼里,这192万元就像是一座金山了!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这192万元放在当年,要建当年这座全广东第一公路长桥也只是杯水车薪!几天后的5月1日,就是这座大桥通车50周年纪念日,时光荏苒,一去不复返。同当年的千千万万建设者一样,这座大桥也早已经“退休”,再说它和他们的辉煌历史已是多余,也不符合部分人的“政治口味”。但是,解惑一下为什么当年“仅凭192万元就建起了这条大桥”还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是当年建桥的账面以外的数字:
1,当年建桥的人工工资;2,当年全县各生产队担负建桥人员所记的工分及折款;3,大桥主体浇捣的钢筋混凝土骨料(即砂石)4,这些砂石是从哪里采集来的?是怎样采集来的?价值几何?5,大桥桥面下铺设的煤渣有多少?价值几何?6,英德当年有56万人民,24个公社,除了轮流参建的2650基干民兵以外,还有多少个公社的社员在这建桥的两年半时间里参加了多少次大会战?付出了多少劳动工时?7,英德大桥修建期间,因公牺牲的人员有多少名?他们领到了多少补助金?
是时候要让年青一代想一想这些数字问题了,不能一味再听信某些无知的人片面之词以及那些胡说八道了。
过几天,将会有一篇【时艰不堕凌云志甘洒汗血化长虹】的纪念帖子,希望小编手下留情,当然,这帖子也会尽量不用或少用到当年的“政治术语”,以免引起“政治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