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小虫网首发特稿
走出大山
文/刘海军
今年5月23日,星期天。
在瞻仰完阳山人民武装起义纪念碑后,我们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采风点。
车子刚拐过下坪村委会路段,我就轻点脚刹,把车子停了下来。
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李老师连忙放下手机,一脸疑惑:“怎么啦?”
“有人招手。”我说。
停车前,远远的,我就瞥见前面右侧农村公交车候车亭里,有一个人,站起来,对着前面一辆黑色车子招了招手,见车子没停,又坐了下去。见到我的车子,他又猛的站起身子,朝着我,再次挥了挥手。看样子,应该是想坐车的。
我摇下副驾驶车窗,身子尽量往右边靠,询问道:“有什么事吗?”
见此,那个挥手示意我停车的的人,三步并作两步,快速走到车旁,语气真诚地用阳山话征询:“叔叔,可以带我到小江么?”
旁边的李老师好心好意轻声提醒我:“刘老师,要灵醒哦。”
我当然明白,他说的“灵醒”是意有所指。
但是,我更知道,面对陌生的车辆和陌生的人事,能招个手,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可以呀,没问题的,上车吧。”我一时也没想那么多,一口答应。
“好的,太谢谢了!”那个人一边忙着道谢,一边小心翼翼打开右侧后车门上车。
我回过头,仔细打量了一下,他十七八岁的样子,身高大约一米六五,穿着一身黑色运动装,眼睛不大,却很有神。从车内后视镜,我还看到一张略显青涩的脸庞和满头的汗水,青春的豆子呼之欲出,下唇、嘴角、下巴等处,粗粗细细的小胡须争相“破土而出”。一个背包,被塞得鼓鼓囊囊。
发动车子,我们在蜿蜒曲折的乡村道路上继续前行。
可能是职业习惯使然吧,我边开车,边找些话题,与坐在后排的小年轻闲聊交流。
只是我完全没有想到,小年轻也不太拘谨,你一句,我一句,聊了起来。
“叔叔,之前,我在候车亭里接连拦了几台车,他们都没有停。我拦你的车时,心里想,估计也不会停的。但是,出乎意料,你停了,还让我上车。”小年轻说这话时,从语气中,我明显感觉到其略显兴奋,隐隐透着一种幸运的意味。
小年轻告诉我,他已经在这里等了足足一个多钟头,等待过程中,连一辆摩托车的影子都没看见,更别说其他车子了,直到遇见我们。
从交谈中,我得知,他姓梁,是阳山县小江镇下坪村人,现在阳山县南阳中学读高三,理科班学生,再过十多天,就要走进高考考场,接受成长之路上一次意义非同凡响的考验。
南阳中学,阳山县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一级学校。阳山县是南海区对口帮扶单位,为铭记南海人民的深情厚谊,原阳山中学高中部从“南海”“阳山”各取一字而命名南阳中学。那是阳山许多莘莘学子无限向往的学府。尽管不是阳山人,对此,我还是略知一二的。
“叔叔,我们村离小江圩镇才十三公里,但平时是没有乡村公交车的,大家出行非常不方便。只有在圩日,村中兄弟、叔伯才去赴圩,把家中一些农产品带到圩镇卖掉,再买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带回来。”
我了解到,小江镇的圩日,是农历的三、八。今天是农历四月十二,刚好不是圩日,怪不得,小梁同学在村子里等车等了那么久也没坐上。
小梁同学说,他是前天,也就是星期五下午回来的,一来想见见爸爸妈妈,二来想补充补充生活费用。
“一般你每个月需要多少生活费?”我想从侧面了解一下他的家境。
“几百块钱吧,能省则省,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好。”
几百块?我心里,一个咯噔。这个是当地生活的基本保障线。
“能省则省”,多么善良、懂事的孩子,自小就懂得父母的不易、生活的不易、成长的不易。
我一时无语。
小梁同学似乎没有留意到我的情绪,继续说道:“我们这里,太落后了,有经济能力的人,有文化知识的人,都到外面去发展了。”
我“哦”了一声,表示认同。下坪村位于小江镇西北部,是一个边远革命老区村,曾是省级贫困村。
然后问他:“你觉得,怎么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呢?”
他一下子来了劲头,来了一个反问:“能否以种植反季节蔬菜为切入点,借助下坪高山风力发电基地亮点,发展乡村体验旅游,从而带动乡村发展呢?”
此行,是我第一次造访小江镇下坪村,对此了解不多、不深、不全,为谨慎起见,我觉得简单用“能”或“不能”来回答他,都是不够客观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你今年多大了?”我转移了一下话题。
“二十了,两千年出生的”,小梁同学并不忌讳自己的年龄,以一种自我解嘲的语气说道,“偏远山区,八九岁读书,很正常的,要过山过凹,太小读书,爸妈不放心!”
“学习成绩可好?”
“还行吧,老师说,根据预测,可以冲击一本。”
“了不起呀。”
“嘻嘻!”
“叔叔,我跟你说,在小江读初中时,有一次,由于没车,我们步行回家,十三公里的路,走了整整三个多钟,到家时,累得腰酸腿疼,饿得冷汗蹭蹭。”
他进而补充:“还是泥土路哟。一脚高,一脚低,一脚水,一脚泥......”
闻此,我不由心里一紧:他经历过的,不正是四十多年前,我曾经历过的吗?
贫穷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大山的孩子,正经受磨刀石一般的砥砺。我想,若干年后,他一定会感谢自己曾经的努力与付出。
当城里的一些孩子还在爸妈怀里撒娇,像小梁同学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早已用自己的双脚,在丈量着生活的沉重与艰辛,就像路边一闪而过的桉树,经历着风风雨雨,阳光而健朗,顽强而勇毅,拼着命在茁壮。
满眼青山绿水,满怀大山情谊。
“叔叔,前面就是小江镇了,你在107国道旁放下我,我自己搭乘去阳城的公交车就可以了。”小梁同学指着前面的路牌,轻轻的告诉我。
“小梁同学,我直接送你到学校吧,免得你左转车右转车,耽误时间。”
“不用的,不用的!今天是星期天,不耽误的。我在小江镇坐车去,好方便的。”小梁同学有些急了。
我一时犹豫起来。
我不知道,按照行程,我们要前往的下一站阳山大崀镇,是否经过阳山县城。
我知道,一来二去,前面带路的车子,应该已经走远。我还知道,我要跟上此次创作采风的大部队,不能耽搁太多的时间,不能让一众德高望重的老师在前面等我太久......
于是,我不再坚持。
车子往左转弯,在国道107线由北往南小江路段,靠边,停下。
“叔叔,我扫你微信吧”。
“好啊!”
“是微信转给你吗?”
“转什么?”
“转车费呀!”
“转多少?”我故意开了个玩笑。
“你说转多少啊?”
“跟你开个玩笑的。不用了,真的不用的。顺路车,顺风车,举手之劳,无须挂齿。”
“那太谢谢了!叔叔,再见!”
“祝你高考成功!”
“谢谢!谢谢叔叔!谢谢叔叔!”
车子启动,一路向南。从右倒视镜,我看到小梁同学,站在路边,趁着等车的间隙,拿出一叠厚厚的卷子,认真地翻阅起来。
我突然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错误,竟然没有问及他的名字。转而一想,又有些释然,这有什么关系呢,我知道他是大山的儿子,大山的希望,就够了,不是吗?
这一刻,我感觉到,天是那么的蓝,风是那么的柔,阳光是那么的明媚。
作者单位:英德市作家协会
通联:英德市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主楼829室
电话:13631055789、0763-223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