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老城印象—38—蟋蟀、打(斗)蟋蟀--
1、
蟋蟀,动物学分类是昆虫,无脊椎动物。一般有大中小三种,大蟋蟀(俗称土猴仔)是农业害虫,专吃瓜果类幼苗,小蟋蟀又称“草蟀”,光叫唤大都不打架。这里说是那中等大的,称为“正蟀”。蟋蟀分雌雄,雄性好斗,抓到养着就为了看它打架,斗蟋蟀,千百年来一直有斗蟋蟀的习惯。在老故事(连环画)“济公斗蟋蟀”里,这蟋蟀居然还打败了公鸡。在解放前到文革时候的英德城近郊,一向有斗蟋蟀传统习惯,多数男孩都有过“捉、打蟋蟀”的经历,将儿时的经历记下来,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蟋蟀有两种分类(称呼):一、按个体颜色分:1、红头白臂(头红色,两脚特别白)、2、青仔(全身青黑,主要是双翅)、3、乌牯(全身大部灰黑色)、4、红颈壳(头与身之间的“颈”如鲜红色)、5、泥颈壳(头与身之间的“颈”如泥样颜色);这五种最强战斗力的是青仔,乌牯同红头白臂次之,最弱是泥颈壳。
2025-7-314:53补充内容:
2、
二、按身体缺陷分(很奇怪,相当部分蟋蟀都会有点“身体缺陷”):1、双臂(后腿)、2、单臂(单后腿)、3、掘蹄(双后腿没有“后跟”)、4、单掘蹄(双后腿有一后腿没有“后跟”)、5、三桡(后腿齐全,四个前脚缺一个)、6、单边枪(屁股后两条“边枪”只一条)、7、冇边枪、8、泄泄仔(烂翼,鸣声嘶哑)、9、单翼旗(勉强飞)、10、罗笃(没翼旗不能飞)、11、冇臂(四桡)(无后腿,只有四前脚);这11种战力难分高下,主要是头大个重再加颜色(参照上条),不一定肢体齐全战斗力就强。笔者曾捉一青仔,肢体残缺只剩四桡,但体型比一般蟋蟀大近倍,结果战力爆棚无往不胜。
三、按攀附动物及住地分:1、蛇头蟀(饭铲头)、2、蟾蜍蟀、3、棺材板蟀,4、坟头蟀。这四种蟋蟀极少见到也难捉,据说战斗力非常强劲,特别是前两种。
英城近郊当年较有名的蟋蟀玩家:1、五一片高基杨村--杨观顺,2、新街邹石松,3、六一片“三脚铭”。
买的蟀盆、自制的捉蟋蟀工具“蟀罩”:养蟋蟀的盆一般直径25公分左右,全翠绿或墨绿色釉面,光滑无比,蟋蟀行走都不容易才不能攀爬逃走。同时,蟀盆也是斗蟋蟀用具,普通斗蟋蟀用木桶(那年月还没有塑料桶),正式的斗蟋蟀要用蟀盆。
2025-7-414:18补充内容:
3、
捉蟋蟀一般不徒手捉,因为容易伤害蟋蟀,这时要用到“蟀罩”。“蟀罩”可以自制:取一截长约25公分竹筒,一头去节,一头留节破开去掉篾肚,留篾青软硬适中,近节处卡一铁线圈。再将篾青破成大香骨状,用粗棉线每隔5-7公分将篾青横向编织,使篾青整体呈罩形状即成。
装蟋蟀的蟀筒都是自制:取一25公分左右一头去节竹筒,每隔4-5公分横割一半成不到半公分切口,用薄竹片分隔为4-5个仓,每仓可放一个蟋蟀,最外头用木塞封口。
斗蟋蟀用具蟀盆为解放前生产,50年代后期已不见有卖,到60年代中期已见不到。斗蟋蟀只能用木桶。
蟋蟀都活动在野外,住在土洞、树洞或砖缝里,日间一般不鸣叫,只有远郊,在下午雨后才有蟋蟀鸣叫,那些雨后叫及整晚不停鸣叫的都没多少战斗力,俗称“屎头卒”。
鸣叫的都是雄蟋蟀,头大有两条细长须,背翼有一个个印纹,打开震动背翼发出鸣声。鸣声有两种:亮声一为晚上所鸣,二为相斗时或斗赢时;爬来爬去的细鸣声表示求偶,这个时候的蟋蟀不打斗,宁愿被它曾打败的追着跑也不回身搏斗。这时要将雌蟋蟀放在一起,交配后才肯去决斗。雌蟋蟀头较小也有两条细长须,背翼平整,没有两条短边枪,尾部中间有一条细长“尾针”为交配专用,交配时雄蟋蟀在雌蟋蟀身下。
2025-7-515:59补充内容:
4、
引人入胜的捉蟋蟀捉蟋蟀一般在清晨,但天亮时还在叫的一般都没有什么战斗力,所以要在晚上或天亮前凭叫声确定蟋蟀位置,清晨才去捉。不但听声确定位置,还要凭叫声确定此蟋蟀战斗力如何。一般来说,凡是叫声沉重(老声),缓慢,断断续续的,大都战力强劲。那些整晚上不停叫唤,天亮了还在叫的,都是“嫩蟀”,捉了也是作“蟀头”,用草棍串着用来挑逗蟋蟀打架。另一时间是下午,但多数是住在洞里的蟋蟀,当它在洞口透气,又或者求偶在洞口爬来爬去的时候,这时将蟀罩拦着洞口,用小竹子轻轻将蟋蟀从洞中拨出进到罩子内,轻轻将罩口合上。然后待蟋蟀回头,见罩子稍微张开,蟋蟀刚伸出头身部分,就可用手捉住,放进蟀筒里,回来放进蟀盆养着,或者相约马上斗蟀。
蟋蟀出了洞或在草丛中,蟀罩就用不上了,只能徒手捉。草丛容易捉,因为蟋蟀跳不起飞不了,小心一点伤不着它就可。在空地里就要讲究手和眼的高度配合了:看到蟋蟀后腿根将要伸直时不要出手,当它刚跳落地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将它擒拿。
2025-7-615:36补充内容:
5
“引蟀”和“斗蟀”:“引蟀”要用“蟀头”,作“蟀头”的都是那些“败军之将”,或者是那些整晚叫唤不停没什么战斗力的。做“蟀头”不能只用头,而要连颈壳一起,不然蟋蟀容易看作是雌蟋蟀头而激发不起战斗力。“蟀头”要保全两条长须,才能激起蟋蟀的旺盛斗志。两只蟋蟀放落蟀盆或木桶里,分别用“蟀头”撩拨一下,马上张牙舞爪叫声大作,再往中间一带,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立马出现。
正规斗蟀和反复斗蟀:正规斗蟀为一次过,从两只蟋蟀相斗开始,无论双方怎样撕咬,相互“摔跤”分合,分合一次叫”一个“捆团”。无论打了多少个“捆团”,只要一方还回身再斗就不算输,只有到了一方被追着满场跑再不回头,这场斗蟀才算结束。
反复斗蟀又称“打抛蟀”:一方输了,可以放出来在地上赶着跳,人在后面追着。大约五分钟后,将败蟀合在双掌里,一边抛动一边吹气,将败蟀抛到晕头转向然后放进盆里。这样反复的斗蟀,一般都是败蟀再败,也有部分反败为胜的。不过这样“取胜”的败蟀再无资格进入正规斗蟀,也就是不能与连续获胜的和新捉的蟋蟀相斗。
2025-7-7 14:36 补充内容:
6、
每年捉蟋蟀和斗蟀都在暑假开始到立秋节气,时间只有二十多天,传说蟋蟀一到立秋牙齿会酸软不能相咬,小暑节气之前又还嫩斗志不高。因此,秋后斗蟀还真没尝试过。
蟋蟀的受伤护理与日常喂养:两只蟋蟀相斗必有一败,而胜者也会有损伤,还有是在捉的时候会有受伤。这时,可用一种“猪屎蚕”的野草治伤。将这种野草揉烂敷在蟋蟀受伤部位,再用揉烂的草汁喂蟋蟀,一般的小伤是有作用的,伤好又可以再斗。蟋蟀成熟阶段,刚好是豆角成熟之时,一般喂养放些豆角仁给蟋蟀吃即可,另要注意喂水。
蟋蟀的生命其实很脆弱,除了上述那些自带的“伤残”不影响蟋蟀的战斗力之外,捉的时候导致的伤残很有影响。如果将蟋蟀的一条长须掐掉,蟋蟀在相斗时必输无疑。掐断两条,这蟋蟀就会呆头呆脑,根本不能相斗,如果在蟋蟀的“颈壳”中间扎一针,蟋蟀马上浑身颤抖,很快会死亡。
除了那些胜利场次很多,以及到了立秋不再相斗的所谓“蟋蟀王”,在死了时会拿去埋葬之外,伤残不能相斗的以及一败再败的蟋蟀都会拿来喂鸡。特别那些红薯地里的蟋蟀,一抓三几个,全部是喂鸡的料,反正蟋蟀就是种农业害虫,不像对付大蟋蟀那样药杀它们已经让它长脸了。
提示:本帖最后由 sirenqiye 于 2025-7-7 14:36 做过手脚,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