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招聘
e763 壹方广告|手机小虫网 - 扫一扫加微信 手机版联系小虫首页收藏桌面
LOGIN:帐号 密码
JOBAD广告
JOBAD广告
FANGAD1
广告
帖号:1538199 打印 浏览:24766

生活大小事,小虫多关注。

[原创] 时艰不堕凌云志 甘洒汗血化长虹——纪念英德(人民)大桥通车五十周年
时艰不堕凌云志甘洒汗血化长虹——纪念英德(人民)大桥通车五十周年

  50年前的今天——1971年5月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历经两年半时间,经过英德56万人民的无私贡献,英德(人民)大桥终于胜利通车了。

  英德大桥创下了当年广东省公路桥之最——1013.7米,也是当年珠江水系各干流从源头到入海口唯一的一座千米以上大桥。为英德大桥通车,省报曾以【北江长虹】为题作了长篇报道,人民日报也在当年5月17日在第四版作了报道。

  因为大桥的通车,县城北江两岸连成一片,汽车站很快开通了“火车站-英城”的公交车。从那以后,英德(人民)大桥就像它的建设者一样,无怨无悔服务英德人民,直至不堪重负。

  50年过去,当年建桥轰轰烈烈的场面,全县人民的无私贡献,都早已在历史岁月中沉寂。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一串冰冷的数字——192万元(包括1万吨水泥,1000多吨钢筋),还有那肃杀的词语——特殊的年代,腥风血雨。。。这座大桥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建?是怎样建起来的?建桥的投入只有192万吗?回答是否定的。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揭秘当年恢弘的建桥历史。

  一,建桥的起始时间——从一个钥匙圈说起
送鲜花(0)|扔臭蛋(0)
二,大桥性质——民办公助    其实在北江上建大桥,早在文革前社会上就有传闻,不过,不能建桥的原因除了江面宽阔,史无前例之外,主要说是河底有溶洞。这次县革委刚一成立就将建桥提出,是因为乘了“全国山河一片红以及迎九大”的东风,“边设计边施工干起来再说”充分干出了那个时代特色。人员抽调也很方便,那些首批参战的民兵,就是8月份进城以后,进驻机关单位参加“斗批改”的人员。后来再组织全县24个公社的基干民兵轮番上阵。到了1969年夏天,连在石灰铺石牯塘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部分知青都上了大桥工地。

  大桥的性质是“民办公助”,民办主要体现在:参加建桥的民兵除了指挥部的伙食补助以外,是不用付工钱的,这些人都由原来的生产队记工分,参加队里的年终分配。其他建桥人员在单位领工资的就更不用付工钱了。总之,是全英德人民在在建大桥!

  待到1969年秋建桥大会战的时候,别说全县,就是望埠,大站,附城,城镇这四个公社,每个生产队都有任务,而这些任务全部都是义务工!一分钱都不用付出的。“公助”则是当年边建边报,在大规模建桥以后5个月才向省公交革委会韶关地区革委会提交报告,申请“公助”。那个由“民办”申请到“公助”的批复日期,后来竟然当作是大桥开工的日子——“在1969年7月破土动工”,而那个申请得到的“公助”192万元(包括10000吨水泥,1000多吨钢材),则被某些无知者当成了大桥的全部投资,成为了一个官民人等都不理解的笑话。

  编制于1969年3月的大桥“概算书”

  
送鲜花(0)|扔臭蛋(0)

文明发言,共建文明。


  三,全民动员——万众一心建桥人员主要是从全县24个公社抽调的基干民兵,还有几个农场也抽调了人,轮番上建桥工地的人有2650人。

  当年英德人口56万,其实,曾经参加建桥义务出工的人又何止26万!现在留下有记录的工程总投资只有192万(包括水泥1万吨钢材1千多吨),那最大用量的砂石呢?肯定没有计算!净桥墩基础以及桥面,桥面底下填的大量煤渣,连人行道边的混凝土构件,都是不用一分钱买的小水石,只有桥梁的拦河,部分人行道预制件,才是人工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石灰石粒,况且连这些少量的石子也是在账目中完全没有花一分钱的。

  1969年双夏大忙以后到秋收前,当大桥需要大量沙石的时候,大站到望埠那边的每条山坑,到处是采挖小水石的公社社员。他们餐风宿露在山边坑坝上,锄挖手刨奋战在山坑里。手工捡太慢,就现场砍不用钱买的竹子织粪筛,就是农村筛粪的那种粪筛,效率提高了几倍。到了晚上,到处是一堆堆的篝火,有条件搭茅寮的住在简易茅寮里,大多数人是露宿在树下以及河滩上。快完成任务的生产队起码要一个星期,慢点的要十天半月!大站望埠城镇附城4个公社每个生产队都有任务,而社员们的报酬只有生产队记点工分,现金绝对是一分钱也没有的!而各个生产队记的大量工分,到年底又会拉低年终分配的分值!这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了!

  如果现在按照对越自卫反击,凡接到命令参战的,不论有没有上战场都算参战的对比,当年英德56万人,每人每天计工一分钱,英德人民在这两年半中,也已经为大桥建设义务投资了504万元!单单这一项就已经是账目总投资192万的2.6倍多了!还有那些亲历参战以及为建桥牺牲了的烈士呢!

  这一段沉甸甸的厚重历史付出,绝不是那几片薄薄的嘴唇所能说道得了,那一小串冰冷的数字所能替代得了,更不是几句套用的政治术语所能抹煞得了的!

  当每次看到记者写的那些建大桥文章,真替他们的无知感到羞愧。

  

  就是这种小水石。十几年前,这东东竟然卖到了五毛钱一斤!

附件

010.JPG (216.56 KB)

2021-5-2 22:39

010.JPG

送鲜花(0)|扔臭蛋(0)

文明发言,共建文明。
四,无私付出讲贡献,甘洒汗血化长虹     为了早日建成这条北江大桥,全县人民上下一心,鼓干劲,比贡献。当年的一把手吴政委,就不止一次参加建桥劳动,挥汗如雨,为全县人民作出表率。建桥人员都属于基干民兵,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光荣传统。

  为了保证通航,水下基础时没有围堰,而是每个桥墩独立沉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土法上马,”彰显了时代精神。充分挖掘地方潜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克服施工中的重重困难。广大建桥民工用当地出产的主要材料,用当地群众比较熟悉的竹木结构搭架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将这座桥的十九拱架全部架好,保证了浇筑混凝土工程的顺利进行。他们用土设备,土办法在水深五,六米的急流中准确地下沉井,抢在枯水季节完成了全部水下基础工程。每个桥墩的水下基础,直至每个孔梁之间的预制件,在竹木搭建的排栅上,都是肩挑人抬上去安装的。

  那年代没有碎石机,当水下基础需要大量沙石的时候,望埠附城大站城镇四个公社全部生产队齐上阵,以人海战术为建设大桥抢时间,争速度,保证了大桥用量最多的砂石供应。指挥部动员了部分干部居民,义务为大桥锤石子,而像公路交通部门的干部职工,都分配有交石子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很多人家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整个县城一片叮叮当当的碎石声中,搭建在坝头顶氨水仓西北角的大桥建设总指挥部周围很快堆满了石子。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那支大桥宣传队,白天是建桥工,晚上,还不时到大戏院或灯光球场宣传演出,为建设大桥摇旗呐喊。

  英德经历文革的三年动乱,不说厂矿不能正常开工,就是农村,也有好些生产队处于停工状态。但是当建设英德大桥开始,工农业生产逐步走回正轨以后,全县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无怨无悔地义务投入到大桥建设中。为了大桥的早日建成,有三位建桥人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英德的历史中虽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与大桥同在。而将建设英德大桥那段时间写成“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的几位记者,则显得是那么的猥琐与无知,历史的存在,不是可以随便就抹煞得了的!

  当年的大桥建设总指挥部位置(已填埋)

  
送鲜花(0)|扔臭蛋(0)

文明发言,共建文明。
五,英德(人民)大桥的历史功绩大桥从一开始投入使用,就是县城北江两岸连成一片,汽车站的东线班车以及货车,再也不用在古渡口的交通队码头排队候渡,而十三年前修建的浮桥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分三次卖下了珠三角地区。

  汽车站雷厉风行开通了由县城中山路口(南门口)到三角塘南端的“火车站——英城”公交车,这是英德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公交线路,从此,过火车站再也不用等渡过河。大站与县城之间,也破天荒地成为了不用等渡的“硬脚路”。

  交通运输得益最大,除了汽车站,就是县城的搬运站,城镇搬运队和街道搬运队了,有了大桥直通,再也不用过河在等渡花费大量时间。后来三个搬运站都用上了“拖头”,前面是拖拉机开路,后面十几二十部手推车组成一长串车龙,过桥一路逶迤前行,场面蔚为壮观。一河两岸走亲戚结婚送亲的。。。。。

  大桥主桥段还为长湖引水工程西干渠埋设了两条虹吸管,将长湖水引过西岸,灌溉城镇附城两个公社的近万亩水田,使许多“望天田”变成“保水良田”。2005年10月,这大桥下的虹吸管还立下功勋——韶关电镀厂废水排入北江,引起北江水严重镉超标,云山水厂被迫停产,就是靠这两条虹吸管引来长湖水应急,给市区供水。

  英德大桥还是一座艺术品,它不但长度过一公里,还因为从桥中心分开,两头对称,最高点就在河流中心线上,这样完美的设计,这样长度的拱桥,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如果不是钢筋水泥构件的物理寿命所限,英德(人民)大桥完全可以成为文物。

  


2021-5-11 21:57 补充内容:
五十年过去,这“大桥中点”历历在目


提示:本帖最后由 sirenqiye 于 2021-5-11 21:57 做过手脚,嘿嘿...

送鲜花(0)|扔臭蛋(0)

文明发言,共建文明。
七,英德(人民)大桥的“解析-几何”——1,为什么第三孔比其它任何孔平直?只要你从大桥两侧望大桥的各个桥孔,就会发现西起第三孔的孔顶特别平直,几乎没有了孔型,在马口矿——飞机场码头处看去更加明显。在大桥人行道上,西岸数起“毛——主”两墩之间,两边的人行道向外倾斜十分严重。这是什么原因?有当年的老街坊传说,西边从河边数出第三墩,当年挖墩基时,由于刚好在基坑中间有一棵大树,大树很大,桥孔不能移位,大树阻碍又没有办法再往下挖,所以这个桥墩就浇捣在大树上面。所以,大桥其他桥孔沉降基本均匀,只有这里下沉特别厉害。

  当年曾经看过大树的老街坊都已去世,再也无法求证,不过,这段桥孔及人行道下沉严重是不争的事实,那年重庆补强公司的维修加固在这个地方只是做做样子,根本没有任何效果。

  2,大桥建设的时间:1968年11月——1971年4月,时历30个月也即两年半。大桥所在地不是古渡口,而是穿过坝头顶。

  古渡口叫“东岸渡”,也就是交通队码头,汽车船过渡处,对面是东岸咀。古渡口位于于断冈塘出北江河口西边,此处有一座古石桥——东岸渡桥。浮桥在出河口东边,离古渡口约50米。人民桥建在船厂东边,距船厂码头30米以外,离古渡口250——300米。

  3,为什么大桥的长度数字有好几个?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桥长度数字有:“1010米”,“1013.7米”,“1063米”。除了那个1063米是无知者的无中生有之外,另两个数字都是对的。

  英德大桥通车时长度是1013.7米,通车两个多月时,一场暴雨,桥体与高填土结合处发生塌方,有3——4米拦河倒塌,抢修时补砌石基,拆去倒塌的拦河,所以,从那以后大桥就是1010米了。

  4,为了大桥的早日建成,有三位建桥工牺牲,其中一位是来支援的工程团一连电白人李某。而在1969年,在大桥工地遇难的共有4人,另一人在河里玩水,在大桥排栅上跳下北江河,就再也不见起来。

  5,大桥建设完工前,曾拍了电影,这电影是无声片,曾经在灯光球场放映。大桥的很多建桥场面是补拍的,只有桥西路这段高填土是现场拍。不过在电影镜头中,这段高填土也将近完成了,在镜头中出现有当年的革委主任吴政委,指挥部主要成员等领导,县贫下中农协会领导。最显眼的是老农民代表,他是原裕光乡(含下街)首任乡长林发廷,当时已经70出头,穿一件白色文化衫肩挑两畚箕泥,在许多青壮年人中十分显眼。工人代表是林井财。当年应该是珠影来拍摄的。可惜的是通车典礼没有拍摄电影,不然就完整了。

  


2021-5-16 21:59 补充内容:
6,英德县当年是24个公社,英东片6个:横石水,桥头,青塘,鱼湾,大镇,白沙。英中片8个:沙口,望埠,大站,连江口,黎溪,横石塘,附城,城镇。英西南英西北10个:水边,大洞,西牛,浛洸,九龙,明迳,大湾,波罗,石牯塘,石灰铺。

  大桥长度从10137米变成现在的1010米,图中左边黑底化以东至现在大桥引桥拦河处,这3.7米在刚通车时,是作为引桥部分的,并有拦河。塌方抢修后,撤去拦河,两边各种上一棵“马尾松”(木麻黄)。

  


2021-5-17 21:18 补充内容:
通车时1013.7米。


2021-5-19 23:10 补充内容:
这两棵树三年前秋末被砍剩个树头


提示:本帖最后由 sirenqiye 于 2021-5-19 23:10 做过手脚,嘿嘿...

送鲜花(1)|扔臭蛋(0)

文明发言,共建文明。
开篇的那个锁匙圈,到今天整整用了53年,这个见证了大桥诞生锁匙圈已经面目全非当年,真的像鞠躬尽瘁。
送鲜花(0)|扔臭蛋(0)

[公益] 权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请慎用你手中的评分权利!
AD广告
还有那个建大桥当年是用南山石场和马口矿的大石浇捣混凝土的,更加让人笑掉大牙!他们以为当年有大规模的碎石机。真是信口开河。当年那班东岸咀过来二小上学的小学生,有一段时间每天要攀援建大桥的排栅过河,他们亲眼看见的,混凝土的骨料全是小水石!
送鲜花(0)|扔臭蛋(0)

[公益] 若想自己发表的主题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请取个好标题。
日兄当年是属于“三防”指挥部门吧?黄冈水文站是英德第一个水文站,建于1919年,也在英德最大洪水乙卯(1915)之后。真不明白,广东公报中公布的乙卯洪水位是何时,怎样测量记录出来的?


2021-6-28 10:47 补充内容:
不过,某些研究人员,只知道收拾一些官方数据,包括一些“”名嘴“”。到了实地,往往“天不知西北,地不辨东南”,对这人民大桥的宏论就是一例:人民桥是东北——西南走向。这真是笑坏人了。

提示:本帖最后由 sirenqiye 于 2021-6-28 10:47 做过手脚,嘿嘿...

送鲜花(0)|扔臭蛋(0)

[公益] 权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请慎用你手中的评分权利!
回复:谢日兄补充。24个公社说的是建大桥时期,不知记者及官方是怎样统计到当年有25个公社的。日兄说的应该是80年代初期,也就是从人民公社改为区的时候,有几个新分出来的“公社”(群众习惯称谓)如张陂,青坑 ...
原帖由 sirenqiye 于 2021-5-21 22:52 发表
回复: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到英德求职报到,“雇主”没谈几分钟就给我一张油印的英德地图,要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到各公社跑一次。我当即数了,一共有28个公社,故此在”公社“旁写下28。
     (后来,第一站从英德乘船到连江口然后转车到了下太,第二站从英德乘车5小时到了岩背,第三站从英德又再次乘车5小时到了白沙...... 感觉英德真大~)





送鲜花(0)|扔臭蛋(0)
现在虫网的回复显示滞后得太厉害了。以上的回复,第一次以后十几分钟还没有出来,再发一次,还是没有,最后不抱希望,只发文字,已经是第一次以后半小时了。但到今天上午九点还不见,怎么现在一下走三条出来了?
送鲜花(0)|扔臭蛋(0)

[公益] 权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请慎用你手中的评分权利!
FANGAD3广告
FANGAD1广告
JOBAD1
广告
从防撞钢铁栈桥的垮掉看当年英德(人民)大桥工程之艰辛

  “四月八,大水发”,“小满江河满,江河唔满天大旱”!

  今年够晒应节,四月八到小满,北江英城一场洪水,水位不高约23.4米,同1970年那一场洪水几乎一模一样,对大桥所在地的施工设施所造成的冲击也大致相同。只不过,1970年大桥施工搭建的是普通的竹木施工排栅,而现在搭建的是机械化钢铁施工栈桥。当年这个时候,大桥各个桥孔还没有合拢,但各个桥墩及孔梁都没有被洪水冲垮,洪水一推就恢复施工了。当年的情景我们都看不见了,不过,看一看现在垮塌冲毁的钢铁施工栈桥,就可以想象到,当年的建桥是多么的艰辛。
送鲜花(0)|扔臭蛋(0)

[公益] 权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请慎用你手中的评分权利!
从防撞钢铁栈桥的垮掉看当年英德(人民)大桥工程之艰辛

  “四月八,大水发”,“小满江河满,江河唔满天大旱”!

  今年够晒应节,四月八到小满,北江英城一场洪水,水位不高约23.4米,同1970年那一场洪水几乎一模一样,对大桥所在地的施工设施所造成的冲击也大致相同。只不过,1970年大桥施工搭建的是普通的竹木施工排栅,而现在搭建的是机械化钢铁施工栈桥。当年这个时候,大桥各个桥孔还没有合拢,但各个桥墩及孔梁都没有被洪水冲垮,洪水一推就恢复施工了。当年的情景我们都看不见了,不过,看一看现在垮塌冲毁的钢铁施工栈桥,就可以想象到,当年的建桥是多么的艰辛。





  


2021-6-28 10:39 补充内容:
其实对于这钢铁缆桥,也是可以这样修饰的:一条钢铁巨龙,在这北江河中,不断上下翻腾,左右遨游一个多月,一旦脱困,必将冲破所束缚,一飞冲天!

提示:本帖最后由 sirenqiye 于 2021-6-28 10:39 做过手脚,嘿嘿...

送鲜花(0)|扔臭蛋(0)
从防撞钢铁栈桥的垮掉看当年英德(人民)大桥工程之艰辛
“四月八,大水发”,“小满江河满,江河唔满天大旱”!
今年够晒应节,四月八到小满,北江英城一场洪水,水位不高约23.4米,同1970年那一场洪水几乎一模一样,对大桥所在地的施工设施所造成的冲击也大致相同。只不过,1970年大桥施工搭建的是普通的竹木施工排栅,而现在搭建的是机械化钢铁施工栈桥。当年这个时候,大桥各个桥孔还没有合拢,但各个桥墩及孔梁都没有被洪水冲垮,洪水一推就恢复施工了。当年的情景我们都看不见了,不过,看一看现在垮塌冲毁的钢铁施工栈桥,就可以想象到,当年的建桥是多么的艰辛。
令人寻味的是:应该被防撞保护的老桥,怎么就成为了那两座钢铁栈桥的保护者了呢?







送鲜花(0)|扔臭蛋(0)
回复 35楼 PID号:10214913 sirenqiye 的帖子

  说起英德大桥的“隐患或经历”来;我记起一件事。1972-1973年,英德准备建新城,要平整土地。从外地请来两台【据说是捷克造的】一斗可装载40立方泥土的刮【推】土 ...
原帖由 岩前张人 于 2021-5-12 20:18 发表
回复:对呀!不是老友说起还忘记了。记起那是1973年初夏,那时新城推路就是这两台庞然大物。当年先推建设路,从现在利民路以北取泥,去填粮香以南,梅花墩矿石岩以西那一片低垅旱塘。庞然大物前后两个大胶轮,取泥时两头铁铲往中间一刮就是几十方,卸泥时两头铁铲一松,几十方土连带刮平。当年很多人到现场去看,不过从那以后就没有见过这种庞然大物了。
送鲜花(0)|扔臭蛋(0)
JOBAD1广告
JOBAD1广告
JOBAD1
广告
需审核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选项 [+]打开

自动排版 预览一下 恢复数据 清空内容 [按Ctrl+Enter发布]
小提示:手机也能发帖 如何用手机发帖

声明: 小虫网所有帖子均由网友自行张贴,其内容不代表社区的观点和立场.
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经过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

发展建议 | 每天进步 | 举报制度 | 管理员:xiao
联系合作 - 咨询手机:(微信同号)张先生 QQ:8813510(注:合作)
公安部备案号: 441881020010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