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峰之阳——百年老照片之956——条凳,老树,黄麻——原烈士陵园大门广场
原照说明:附近的苎麻产品放在榕树下
一片老树下,几张条凳,几捆黄麻,这里是帽子峰南麓。麦克科尔先生从帽子峰西侧小路下来,拍下这张照片,但他认知有错,将黄麻作苎麻,把其它多种树木当作榕树了,真难为了这位植物学教授。
英德县城附近,直到80年代中期之前,几乎不见榕树,后来街边的大细叶榕树都是绿化引进的成年树木。观洲坝从来也只种黄麻,苎麻只在乡村的屋前屋后种植。
这里是“帽子峰之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麦克科尔先生拍下此照片五年之后,民国军张辉瓒部攻打枇杷山,战死的士兵就葬在这里(东侧),立有【枇杷山剿匪始末记】碑,此碑与士兵墓在建烈士陵园时移除。这片树木下也是耕牛过夜的地方,(树根被牛磨痒磨到光滑)这里的大树老树一直还在,直到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这些树木都被砍光作为炼铁燃料。
英德全民大炼钢铁的土高炉,第一座炼铁炉就在此照片的左边,也就是现在环卫与维港之间的马路上的公交车停站处。后来这些土高炉全部迁移上断冈口南边的帽子峰脚,也就在现在的龙山庄东门附近的地方。
1960年2月26日,商业局马口纸厂大火,也就是“马口事件”,因为安葬灭火英雄,英德在帽子峰建造“英德人民革命烈士陵园”,将“帽子峰之阳”的民国士兵墓平掉,这里成了烈士陵园正门广场。帽子峰烈士陵园于1962年初建成,1986年修整,1995年迁移城北金紫山。2012年起,维港小区陆续建成,现在维港南门出路,值班室及左边大楼下,就是照片中这个地方。
笔者年少时,曾和一班小伙伴,下观洲坝捡老萝卜做小车,捡黄麻头杆扎车钻玩,所以对955,956两图景观特别能唤起记忆,而955即观洲桥之景观同年少时所见几乎一个模样。
顺便科普一下:收黄麻是连根拔起的,不在田间剥皮(图中可见黄麻头),而要搬回祠堂前或树荫下剥去麻杆,然后将黄麻皮放在水里浸一两夜,再捞起来趁湿将表皮刮去,晒干才是黄麻成品。
刮黄麻要两人操作,一人坐在条凳上,先用刮刀刮去十多公分黄麻头皮,然后用刮刀按住麻皮,另一人双手拉着麻皮,一步步退后,直到将麻皮刮净。苎麻细小但比黄麻韧性大很多,一人操作刮皮即可,但在刮皮前要先用热水将苎麻烫一下,才容易刮去麻皮。(这些活计再也不见)
苎麻用作捻绳做鞋等精细手工,而黄麻用作打井绳,竹箩绳等,最主要用作打牛绳,犁绳。直到60年代,县城附近所有村庄都还种有黄麻,刮麻皮后晒干,自主加工麻绳牛绳犁绳,几乎每条村子都有一套打麻绳工具,少数村子坚持到八十年代初的分田到户。县城文化街那个麻绳社是60年代初出现,文革前后才发展壮大起来的,产品主要销往外地。
2024-5-20 09:52 补充内容:
28幅百年老照片图解
麦克科尔先生英德之行,百年后留下了这28幅珍贵照片。从编号与实景来看,除了帽子峰以下那组只是编号倒序之外,其余真的有点乱。由此可猜想麦克科尔先生英德行程时间在两天以上,因为他们要沿途采摘植物标本,这才是此行目的。所以,分拣标本处理之后,这顺手拍摄的照片编号则显得有些凌乱了。不过对于英德来说,弥足珍贵的,才是这些百年老照片。
要解析这28幅百年老照片困难重重,好些已经湮灭了的历史文物和建筑景物,要用“三点一线”观测,以及无人机拍摄对照,才能比较准确找到当年拍照地点。还要从旧志书查找照片景物在古时存在与否,倾圯重建和迁移,以及老街坊口口相传之记忆,那些人云亦云的“戏说故事”根本没有作用。
为方便查找对照,下面的照片解析还按原顺序编号。
另:按原照译文,拍照的主人公应该是那位年轻者“麦克科尔(音)”,那外网发表的照片作者又或者是保存照片者才是“希区柯克(音)”,故图解里照片主人公作麦克科尔。
提示:本帖最后由 sirenqiye 于 2024-5-20 09:52 做过手脚,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