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早餐带上球拍
走,到人民广场打乒乓球去!
旭日东升,位于英德市城区中心的英德人民广场甚是热闹,有跳舞的,有唱歌的,有打篮球的......而然,记者发现,打乒乓球却成为最热门的运动项目。每天早晨,几十名市民集结在这里交流球艺,锻炼身体。
发烧友在切磋
廊道成了室内乒乓球“馆”
位于人民广场东面的廊道过去主要是供人小憩,然而现在却是一字排列摆放着9张乒乓球台。9月22日,记者与球友交流时注意到,有乒乓球发烧友达38人之多,大多是中老年人。据球友说,这天只来了三分二左右的乒乓球发烧友。
每天清晨,市民从各地集结这里打球,风雨无阻
人民广场的文体设施多元化,功能齐全。过去,到这里娱乐的市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号入座”。但由于广场设置乒乓台较多,打乒乓球的市民相对较多。有的市民选择早上打,有的则选择晚上打。但仍然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为了解决“缺台”问题,有一乒乓球发烧友“不惜重金”自己掏钱2000多元购买一张专属乒乓球台。
市民自已掏钱添置球台
由于露天打球,受天气的局限较大。因此,市民便将球台搬至就近的东边的廊道上,于是,改变了廊道的功能。开始,长长的廊道也就摆放了两三张球台,而随着打球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市民便合资自费购置,很快,这条廊道便摆满的球台。并买来了绿色的“井型”网来阻隔,以防打球时球往外窜。
廊道成了球“馆”
一早出门目的为霸台
挂上网,球不会飞出去,这样打球更好
由于在廊道上打球环境相对比露天较好,于是更增添了市民对打乒乓球的浓厚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入乒乓球队伍的市民越来越多,据了解,现在这里有相对固定的球员七、八十人。这些市民中,有的居住在城北,有的居住在城西,有的居住旧城区,离人民广场达四、五公里,但他们风雨无阻,每天坚持一早就骑摩托车或自行车集结这里。他们中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也有在职的公职人员,有志趣相投的夫妻搭档。
市民大多选择早上参加乒乓球运动
为了确保有球打,有的市民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赶到这里,有的市民还把早餐一并带上。
饿了,吃点自带的早餐
一张姓乒乓球爱好者是一位热心人士,每天,他一大早就来到这里,主动给所有的球台挂上阻隔乒乓的井型网,这个过程约需时间二三十公钟,但毫无怨言,日复一日。一位刘姓发烧友,每天带上一大兜早餐,早餐有擂茶粥、糍等,让球友分享。
市民在打球
一些热心的乒乓球高手,不仅主动教市民打球基本功,还为他们配置装备。因此,经过日复一日“刻苦训练”,大家的水平不断提高。少数市民已学会了拉弧圈球。
市民渴望市中心有一家公益乒乓球馆
为什么英德的市民热爱乒乓运动?球友们如数家珍说,因为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十分有益的体育运动,一、打乒乓球不受年龄限制,老少可打,不像其它体育项目;二、不分性别,男女可打;三、不分水平高低,水平高的可与水平高的过招,水平低的找水平低的对弈;四、没有肢体的接触和冲撞;五、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均可以打,特别是室内球馆,更不受季节限制,也不受天气限制;六、场地占地面积小,这个项目是体育运动项目中占地较小的项目之一;七、运动量大,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一是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运动项目。
一位大姐告诉记者,过去她得了白内障,不能做手术,右眼出现了飞蚊症,通过一段时间打乒乓球,视力恢复了。
随着打乒乓球的市民越来越多,现在人民广场打球的时长也延长了,过去一般打到八点多钟就收拍了,现在要十点钟后市民才恋恋不舍离去。
一位资深乒乓球发烧友说,虽然市老干活动中心也有乒乓球室,现在由过去的一张球台增至两张,但两张球台仅可满足十多个市民的运动需求,再说节假日又不开放。所以,解决好“有球打”成了广大球友的一块心病。
人老了总想健康地活着,但要健康地活着需要运动拉动身体才能健康。英德的市民表示,热切希望政府为他们想之所想,为他们开办一间上规模、不档次的公益乒乓球馆,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
黄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