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小虫网许可,不得转载
一直也有楼主的同感,借楼主话题谈点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深入探讨。
旅游资源通常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在倡导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当下,把英东片已有文化资源作深度挖掘,使之同自然资源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形成英东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设计开发英东特色的全域旅游线路,在发展路径和策略上下功夫,施巧力,或许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广东省国营英华华侨茶场来说,经过丰富的侨场历史沉积,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东南亚风情文化,包括当地归侨侨眷家喻户晓的通过周期性活动的举行已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东南亚舞蹈、歌曲等。从文化艺术创新角度讲,它不应该只被视作一种纯粹东南亚文化艺术和表演形式在英德山区的再现和重复,而应当被当作东南亚文化随着历代归难侨的迁徙进入粤北山区,伴随着他们生存和发展,渗透于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之中,通过不断演绎和提升形成的中外文化融合的艺术作品去培育和创新。
不管是艺术本身的创新还是艺术作品展示形式变化,它都必须是依托英德背景,融入英德元素,嵌入英德特色和富有英德味道的东南亚文化艺术,而不是归侨侨眷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东南亚旧梦,把握这一关键点才有发展创新的空间和存在的意义价值。
一项事业的持续发展同一种文化(艺术)的演绎变迁一样,除了坚持其特色还要遵循基本正确的创新之道,践行一条有效融合的创新主线。拿同在一市(县)有着同样历史发展阶段,经历相同的改制阵痛的国营英红华侨茶场来说,英德红茶的“成功”,跟建国以来英红茶场发展和积淀是分不开的,没有一代一代英红人的努力和付出,就不可能形成自成一体的“英红文化”,也不可能有如今享誉全球的英德红茶品牌,但如果“英红文化”不跟英德整体发展现状结合,也就不可能推动茶产业升级,形成独具优势的“一二三”产联动的绿色发展产业链,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最终也不能打造以茶产业为龙头辐射英德全市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即便被漠视,即便不被理解,一种产业模式的成功和推广,一项事业的壮大和发展,必然伴随着一种特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所以说,任何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推动,离不开文化繁荣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交流,离不开思想流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外在事业的成与败,始终摆脱不了潜在文化发展规律的影响和作用,经济成果的突显当然也缺少不了底层文化建设支撑,缺失理论成果的不断创新转化和持续推动。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参与交流!


拓展阅读:
1.广东省英华华侨茶场 (
点击阅读)
2.王明惠:尚待保护的英德华侨茶场历史遗迹(
点击阅读)
3.【中国国际电台】生活在英德华侨茶场的归侨和英华文艺队(
点击阅读)
4.展示归侨文化 英德首家华侨知青茶文化主题博物馆竣工(
点击阅读)
5.写好讲好英红故事 挖掘历史文化精神(
点击阅读)
6.归侨同胞致力打造“东南亚风情村”(
点击阅读)
7.第三届中国·英德红茶头采节盛大开幕!(
点击阅读)
作者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小虫网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