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桥塘村,位于青塘镇青南村委,村中现住人口二千有余,分属三房九条隆,又分八个村民小组。卢姓,开基祖为奇郁公,干乾隆朝中期自榄村迁来,近300年历史。奇郁公育有三子,后即衍生为三房九条隆过三千人,大部分居于村内外,亦有人居于港、澳、台、美等地。
石桥塘,顾名思义,是有石桥亦有塘的地方。据老人讲,石桥塘原本是叫石头塘,是因为最初的村落前(现宗祠前)的塘中有多个石头墩而得名的,改称石桥塘应是石桥建成后的事!
石桥塘村自奇郁公迁石桥塘传五代至帮字辈时,便丁财两旺,据传,帮梅公建现二九村民小组所在的四角大石楼时,白银都是用禾房来装!其后建的亿隆围楼及新和隆围楼也体现时代特征和族支的富足。此三幢古楼,是历史的见证与村落文化的遗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价。
据村落老人说,清末民国初年,在面积只有约2.8平方公里的村落内,宗族祠堂、官宦府第和商贾绅豪宅有十多座。现保存较好的有四角古石楼、新和隆楼、亿隆太子楼、卢氏宗祠、黄老围、司马地、保和堂、黄新屋、白新屋等,是村落古建筑遗存的历史找寻点。
石桥塘村上古村风是尚武崇文,忙时耕种,闲时读书习武是上古之风气。成村之后便以耕读习武为荣,和平时耕商及习文练武,战乱时耕战以自保。据考,石桥塘曾历经太平天国时的战祸,也历经多次匪乱,更被日寇洗掠过,但都幸免毁村灭族之难,实殊为难得也!
清末至民国时期,是石桥塘卢氏一族的渐兴时期,其时因为土地富足,生意通达,财源广进,加上村风豪强,故而在当时堪称豪族!但石桥塘一向尊儒重教,清朝时就多有私塾,亦培育出不少人才,文武秀才不可屈指。
民国时更有“几十担书笼赴白沙潭头辉南中学读书”的盛况!其时族中更是自办益智高等小学堂及求益小学堂,广泛吸纳周边村姓子弟入学,故而一时是人文鼎盛,俊才迭出!可说是文人雅士、将校佐卒、商贾官宦、或富或贵,几难屈指。
如:民国第一任英德县县长卢寿椿,便是此中代表。卢寿椿,字次丹,少壮聪慧,早年立志,曾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曾组建游击大队攻陷韶州府,民国成立后出任英德县第一任县长,在任期间创办英德中学,后又转任曲江县县长,御任后于省城开设医馆,从此悬壶济世。其父卢运南,清末贡生,一生治学,创办求益小学堂,任校长并担任国文教学,一生与青塘唯一举人杨小田交好,多有诗词唱和,堪为一代村儒。
具体故事,请听音频
节目策划、主持:吴永全
节目编写、主讲:林超富
文字整理:卢元充
图片提供:卢元充
首次播出时间:2019.11.13
特此声明:为了保证本节目故事内容的完整性,本节目只允许同时图片、文字和音频全篇转载,不能部分转登。版权所有,违者追责。